如何使用即插即用

我們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能夠插入鼠標並開始工作。 這就是計算機應該如何工作,對吧? 像大多數事情一樣,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雖然今天你可以從台式電腦中取出顯卡,換上一個兼容的新型號,打開系統,並開始使用一切正常,幾十年前,這是一個過程, 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那麼這種現代兼容性如何成為可能? 這都要歸功於即插即用(PnP)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

即插即用的歷史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那些在家裡從頭開始構建台式計算機系統(即購買獨立組件和進行DIY安裝)的人可能會記得這些試驗可能有多艱苦。 將整個週末花在安裝硬件,加載固件/軟件,配置硬件/ BIOS設置,重新啟動以及故障排除方面並不罕見。 隨著即插即用的到來,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即插即用 - 不要與通用即插即用(UPnP)混淆 - 是一組操作系統使用的標準,通過自動設備檢測和配置支持硬件連接。 在即插即用之前,用戶需要手動更改複雜的設置(例如DIP開關,跳線塊,I / O地址,IRQ,DMA等),以便硬件正常工作。 即插即用功能使手動配置成為最近插入的設備無法識別或軟件無法自動處理的某種衝突的情況下的後備選項。

即插即用在微軟Windows 95操作系統中引入後,成為主流功能。 儘管在Windows 95之前已經使用了Windows 95(例如早期的Linux和macOS系統使用即插即用,儘管它沒有這樣命名),但基於Windows的計算機在消費者中的快速增長使得術語“即插即用”成為了普遍的。

早期,即插即用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 偶爾(或頻繁,依賴)的設備可靠地進行自我配置的故障引發了術語“ 即插即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 特別是在行業標準被強制實施之後,硬件可以通過集成的ID代碼被正確確定 - 更新的操作系統解決了這些問題,從而導致改進和簡化的用戶體驗。

使用即插即用

為了即插即用功能,系統必須滿足三個要求:

現在,作為用戶,所有這些都應該是不可見的。 也就是說,您插入一個新設備並開始工作。

以下是插入某些內容時會發生的情況。操作系統會自動檢測到更改(有時候,當您像鍵盤或鼠標一樣進行更改時,或者在啟動過程中發生這種情況)。 系統檢查新硬件的信息,看看它是什麼。 一旦確定了硬件類型,系統就會加載適當的軟件使其工作(稱為設備驅動程序),分配資源(並解決衝突),配置設置,並通知其他驅動程序/新應用程序,以便一切工作在一起。 所有這些都是在用戶參與最少的情況下完成的。

一些硬件,如鼠標或鍵盤,可以通過即插即用功能完成。 其他如聲卡視頻圖形卡需要安裝產品附帶的軟件以完成自動配置(即允許完全硬件功能而不是基本性能)。 這通常需要點擊幾下才能開始安裝過程,然後等待它完成。

某些即插即用接口(如PCI (用於筆記本電腦的Mini PCI)和PCI Express (用於筆記本電腦的Mini PCI Express))需要在添加或刪除之前關閉計算機。 其他即插即用接口,例如可在筆記本電腦上找到的PC卡,ExpressCard(通常也可在筆記本電腦上找到),USB,HDMI, 火線(IEEE 1394)Thunderbolt等 ,允許在系統正在運行時添加/通常被稱為“熱插拔”。

內部即插即用組件的一般規則(技術上說對所有內部組件來說都是一個好主意)是,只有在計算機關閉時才應安裝/拆除它們。 可以隨時安裝/卸下外部即插即用設備 - 建議在計算機仍然打開的情況下斷開外部設備時,使用系統的安全刪除硬件功能( Eject for macOS和Linux)。